温医大眼视光姜珺主任:从4个研究分析角膜塑形镜的停戴回退问题

发布时间:2020-01-16

很多循证医学证据已经证明,角膜塑形镜通过倒几何设计使近视的度数得到暂时性降低,裸眼视力暂时性提高。而且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它能够有效控制眼轴的增长,来延缓少年儿童的近视进展。

塑形镜作用的机制,不仅通过镜片中央部分的机械压力使角膜变平,进而使角膜的整体屈光力下降使近视度数下降,同时它还通过中央角膜上皮向旁周边移行及细胞变形、细胞间液的移动,来达到降低度数的效果。

举例来说,有些患者-5.00D近视,他的中央角膜区只压平了3~4D,为什么能够把5D的度数都降完呢?因为不单单是角膜中央被压平了,同时旁周边反转弧区域下角膜上皮的变化,导致了中央和旁周边屈光度的差异,使近视的度数降得更多。

所以,角膜上皮的重新分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上皮细胞的移行和变形等因素,都帮助角膜塑形镜起到降低近视的作用。

哪些患者面临角膜回退问题?

了解了作用机制,接下来分享一下停戴回退的研究。

在配戴角膜塑形镜过程中,有些患者发生了镜片偏位,需要通过停戴,使角膜回退,从而重新为患者验配合适的镜片。

还有部分配戴者因为近视度数趋于稳定,需要停戴。我们需要告知其停戴后复诊的具体时间,以进行屈光度的测量,才能获得比较准确的数据,以帮助患者获得清晰的矫正。

也有的患者后续希望进行屈光手术治疗,也涉及到停戴角膜塑形镜之后产生的回退问题。

对这些患者而言,到底需要多长时间的回退,才能获得准确数据以保证在后续不同的矫正方式选择中有准确的数据参考呢? 

当然,回退问题也关系着继续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他日间的近视矫正情况、视觉质量,以及停戴一段时间后,角膜形态、厚的变化度等。

根据各项研究表明,可能影响近视回退的因素包括:角膜曲率和形态,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还有治疗的时间、年龄等。

通常,进行回退研究比较困难。因为很多患者戴了塑形镜后不愿停戴,甚至有些患者偏位特别厉害,让他换片和停戴也很困难。

接下来,通过分享研究不同戴镜时间的患者,停戴几个小时、1~2周甚至2个月的期限,对角膜形态、前房、屈光力等的影响。

研究一

第一个Jacinto的研究。观察29位戴塑形镜2年的小朋友,停戴1周角膜形态、屈光力的改变。

配戴2年后角膜明显变平坦,但在停戴1周后:

  • 角膜快速地向原始状态恢复;

  • 角膜形态发生明显改变;

  • 眼轴长度有所反弹。

通过这个研究发现:

  • 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眼生物特性和屈光度的影响在停戴1周后仍然存在;

  • 在整个过程中,前房深度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

  • 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停止治疗后,屈光度改变主要归因于角膜形态恢复而不是眼轴长度的增长。

研究二

第二个Soni的研究,观察10位戴镜1周,停戴2周成人在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屈光力等方面的变化:

  • 角膜厚度在1天时就已经完成了回退;

  • 角膜弧度在1周时发生回退;

  • 等效屈光度和裸眼视力停戴2周后回退。

所以,角膜曲率的回退快于裸眼视力的回退。

与角膜曲率相比,角膜上皮层或其他层屈光指数的改变对等效屈光度及裸眼视力也有影响。

研究三

第三个Chen的研究,观察28位配戴半年塑形镜成人在停戴后,角膜的前、后表面、等效屈光度和裸眼视力的影响。

裸眼视力在停戴后的1~2周,发现很明显的回退。后表面的回退在2小时后就已经停止了,前表面的回退持续存在。

研究四

最后一个Barr的研究,观察了93例149眼,根据不同初始屈光度分组,观察了停戴后的瞬间、8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屈光度改变,发现初始屈光度度数越低,回退速度越慢,当度数逐渐增加时,回退度数也会逐渐增加。

如高于4.50D配戴者,72小时回退了3.50D;而1.5D只回退了1.36D。所以不同度数的回退速度不同,度数低的患者可能隔夜配戴,也能维持比较好的视力。

因此,屈光不正度数在72小时基本回退到基线水平,一般来讲,降幅越大的患者,回退到基线水平的速度越快,可能持续的时间也会越久。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角膜塑形镜停戴后的回退,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角膜前表面的曲率、角膜本身的形态、屈光度,角膜中央厚度和后表面屈力,而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的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