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育部会同卫生健康委联合核定2018年各地近视率,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近视率分别为14.5%、36%、71.6%、81.0%。细化到各省份,其中15个省份近视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省份近视率超50%。针对这一调查数据,教育部为各省份划定“红线”——各省份近视率每年须下降0.5%,近视率较高省份每年下降1%。根据教育部“工作时间表”要求,今年年底各省份将首次公开近视眼防治“成绩单”晒出一年整改情况。
上海市细化近视分级诊断标准,建立“市—区—社区”医疗机构分级转/复诊制度,推动屈光发育档案、筛查服务、临床诊断与矫治等信息互联互通,支持家长和学生开展视力健康自主管理。在8个区24所小学探索学生户外活动时间每天增至2小时干预试验,近视发生率下降近30%。
河南省通过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的联合推进,河南省近视防控工作取得实效。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河南省共监测幼儿园及学校439所,筛查学生135830名,占国家下达监测任务的180%,初步统计近视检出率为51.59%,较去年有所降低。
浙江省温州市推进中小学生视力普查工作,建立视功能大数据系统,已完成全市中小学生近视普查100万人次。
2019年,温州对全市所有学校、所有学段学生在6月、9月实施两次普查,普查率均超过99.5%。根据普查结果,6月份共普查学生105.43万人,中小学生近视率高达56.07%,小学、初中、高中近视率分别为38.29%、77.57%和84.38%。意味着3名小学生中有1人近视,4名初中生中有3人近视,5名高中生中有4人近视。其中高度近视率达到4.5%,高三学生高度近视率达到16.15%,结果令人担忧。
9月份的第二次普查学生人数增至108.71万人,与6月份相比,总体近视率由56.07%降至50.74%,高度近视率由4.5%降至3.83%。如剔除一年级新生、高三毕业的学生这两个群体,在三个月期间总体近视率从54.33%上涨到55.54%,涨幅1.22%,小于1.8%的预期水平。
武汉92所重点监测学校的数据显示,学生标准化视力低下率从2014年的50.83%,下降至2017年的 45.45%,小学阶段分别下降0.21%、2.45%、3.31%,实现“三连降”。
安徽省开展“智慧照明”试点。芜湖市十二中按照南航飞行班级采光标准配备灯具,在柔和暖光和蓝色教室涂墙环境下,学生三年无近视增长现象。
江苏省实施教室视觉环境达标工程,三年内逐步更换教室照明灯具,改善照明条件。建立中小学生和6岁幼儿视力健康档案,2019年完成100万6岁儿童建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