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解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后囊膜异常

发布时间:2019-10-09

先天性白内障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发育,给患者带来终生性的视力残疾,对于家庭和社会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先天性白内障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大,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本就如同迷雾探险,充满了挑战,而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后囊膜异常,更是一段云雾缭绕下的险途,既缺少深入研究做路标指引,又由于白内障的影响,难以观察和预判,对白内障手术医生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赵云娥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向这一难题发起挑战,将先天性白内障后囊膜异常的临床特点进行归纳分析,对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后囊膜异常的手术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山重水复疑无路,云遮雾绕似迷途

先天性白内障不仅会影响患儿视觉发育,对其心理健康也将造成深远的影响,先天性白内障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大,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术后视觉康复任重道远,远期疗效不确切,对于白内障手术医生来说,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治疗,堪比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战役,而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后囊膜异常使得手术难度增大,并发症风险增加,更是为手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探“囊”去“雾”现真章,融会贯通细思量

赵云娥教授团队将先天性白内障伴发后囊膜异常进行细化分类,归纳为永存性胚胎血管(PFV)、后囊膜缺损(PCD)、晶状体后圆锥(PLC)三种类型。并通过手术视频,拨云去雾,在先天性白内障混浊的晶状体去除后,将三种后囊膜形态清晰的展现。同时将3者统一归为后囊膜异常(Posterior capsule abnormality, PCA)进行整体观察,通过对239名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共计367眼进行观察研究,总结了先天性白内障伴3种不同类型后囊膜异常的临床特征,合并症以及术后并发症,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手术要点和并发症预防措施。
在纳入研究的367眼中,共计129眼合并有后囊膜异常,其中永存性胚胎血管40眼(10.9%),后囊膜缺损98眼(26.7%),晶状体后圆锥20眼(5.4%)。将三种后囊膜异常的并发症进行分析,PFV最常合并PCD(42.5%),PCD也最常合并PFV (17.3%),PLC只合并PCD(50%)和PFV(15%)。由此推测残存的胚胎血管对后囊膜产生的牵拉力可能是导致后囊膜缺损和晶体后圆锥的主要原因。

刀尖起舞风云涌,披荆斩棘安内外

手术采取23G晶状体切除和前段玻璃体切除,避免了PCD患者后囊膜缺损情况下的皮质下坠和后囊膜缺损扩大,可以很好保障人工晶状体顺利植入囊袋内。在处理PFV患者时,使用玻璃体切割头进行晶状体及纤维血管膜的切除,适时提高眼内压,可以有效防止纤维血管膜的牵拉和眼内出血。在PLC患者,由于后囊膜变薄而且张力低下,使用玻璃体切割头进行后囊切除,可以很好地控制囊口大小,降低后囊破裂等并发症。
研究团队比较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现在合并或不合并先天性后囊膜异常的两组病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比较低。与不合并后囊膜异常的先天性白内障比较,囊袋皱缩、眼内压升高、后囊破裂、虹膜后粘连、药物毒性角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

“囊”括万象多变幻,精准预判定乾坤

后囊膜异常(PFV,PCD和PLC)对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对后囊膜异常的早期检测和预判,有助于对手术方案进行更全面的设计,从而取得更好的预后。
良好的手术设计和技术也可以让伴发PCAs的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变得相对安全,先天性白内障可能伴发一种或多种PCAs,其中残存的胚胎血管可能是这些病变的源头。

先天性白内障绝对不是成人白内障的缩小版,尤其是遇上后囊膜异常的情况,处理起来更是棘手,需要我们临床医师有过硬的手术功底,周全的手术设计,娴熟的手术技巧,妙手仁心,方能处理好,给孩子一片光明。

此次APACRS会议,赵云娥教授还就成人白内障功能性人工晶体植入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她指出有些白内障患者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术后出现眩光光晕等令人不适的视觉现象,可能是患者的kappa角和alpha角偏大的关系。赵教授分享了连续视程ZXR00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连续病例,所有患者获得很好的全程视力,alpha角不明显影响视觉质量,而偏大的kappa角对视觉质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提醒大家临床实践中对病人适应证选择时应该加以注意。这部分内容已经在九月份出版的JCRS杂志发表,感兴趣的同道可以留意。

本文转自《国际眼科时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