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来自一位近视家长的分享,
看看这位家长和近视都有哪些故事?
近视在我们家不算大事,从我姥爷那辈开始,便和“四眼先生”这几个字眼脱离不开了。
然而对于一个从农耕时代过来的传统家庭来说,接受“近视”这等新鲜事物需要一个过程。
农耕时代,近视不叫“近视”,叫“能近祛远”病。
我姥爷是一个教书先生,信奉的是正统的儒家文化。当他发现自己近视的时候,痛不欲生,足足绝食了3天。绝食的时候也没闲着,一个人蹲在村子口哀嚎:呜呼哀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孝啊不孝啊……
不明所以的姥姥以为他跑了小情人,怒气冲冲地从村口把姥爷拖回家。据说,那天一路上除了姥爷的惨叫和路人的议论外,人们还隐约看到了冲破封建旧社会的新时代曙光。
从此以后,我们家对于近视这件事看的就淡多了,直到我儿子的出现。
2007年,一个7斤多的胖娃子打破了原本和谐的家庭平衡。
阿毛打小视力就很好,家里祖传3代的近视病到他这一脉可以说绝了后。我突然感叹幸好姥爷走得早,不然阿毛得跪在祠堂里熟背“八孝篇”以表忏悔。
我和他老妈寻思着,这是一件喜事,得在他10岁生日的时候办个小规模的酒宴,冲冲喜。但是一件令我们措手不及的事情发生了:
阿毛近视了……近视了……了。
生日当天,得知这个消息的我们慌了神,昨晚背了一宿的贺词全跟江水入了东海。面对满堂宾客,关键时刻孩子他妈递过来一杯酒,眼里满满都是快要溢出来的期待。
我接过酒,一拍桌子,站起来就是一杯落肚。
“这杯酒我先喝了。原因有二,一为小儿生日,做老爸的先表个率;二敬我姥爷,因为他时刻在鞭策我,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忘!近视顽疾,四代单传,今天我为阿毛不忘本的态度骄傲。”
没等掌声响起,我一把拉上阿毛出了酒席。
“今天不解释清楚,你小子别想进这个家门!”
阿毛的近视有段时间了,原因是隔壁班的小美喜欢近视的男生,因为戴眼镜的男生看起来斯文可靠。抑制不住青春荷尔蒙的冲动,阿毛感觉自己找到了拯救世界的理由。之后,他就开始了近视拯救计划。
每天对着书本不眨眼2小时,
减少自己的户外活动时间,
专挑灯光差的地方看书,玩手机
……
加上祖传的体质,阿毛比一般人更容易近视。经他这么一折腾,一个月后,度数涨到了300度。
结果世界没拯救到,还把自己的视力搭了进去,顺便搭上的还有他老子。
应孩子妈要求,为控制孩子近视度数,扛起毛家第四代视力健康的大旗,我签署了《孩子用眼习惯养成》、《家庭地位和孩子度数挂钩》等多项不平等条约。
平常上班日:
晚上得抽出2-3个小时陪阿毛写作业。直白说,这相当于一份公公的差事。
看书累了,递杯水提醒休息一下;
脖子酸了,帮忙捏捏捶捶;
眼睛酸痛,人工播报眼保健操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
周末休息日:
安静的下午看书时间也被“带阿毛参加户外活动”取代。偶尔碰到邻楼的老王,还能得空一起聊聊天:“巧了,你也出来溜……带孩子啊”。回到家之后还要准备新鲜水果,帮助阿毛补充维生素。
每2个月还得额外挪出1天,拉上阿毛到附近的儿童医院做视力检查。
条约签完后,诗与远方已经和我没有任何瓜葛了。不止是我,阿毛也慢慢发生了一些变化。
除了度数开始稳定之外,阿毛发现自从近视以后,自己的家庭地位变高了。不仅学习压力骤降,喊一声“累了困了”,还有人鞍前马后地伺候着。
从那之后,阿毛开始变本加厉。写一会作业便哀嚎难受,出门走两步就喊脑瓜疼,就算躺在沙发上也吵着腰酸脖子痛。
正当我们觉得束手无策时,事情出现了转机。
几天之后,阿毛突然开窍了,写作业能保持坐姿端正,作息也规律,周末还能自觉外出活动。
我对孩子他妈说,同志,长征结束了,鬼子打跑了,革命在望啊!这孩子觉悟高,也不枉我们这些个日子卧薪尝胆、含辛茹苦地教导。
很久之后,孩子他妈才告诉我,阿毛又看上了同班的小红,小红喜欢视力好,成绩又好的男生…